以公共藝術的角度看石雕藝術扮演的角色

以公共藝術的角度看石雕藝術扮演的角色 / 撰文:方凱平

或許因藝術教育背景與經驗累積然,美憲明在剖析公共藝術時,宛如手術 刀一般精準。投身公私領域公共藝術十多餘年,不但在大學教授相關公共藝術 ,也曾多次擔任各縣市公共藝術徵選和執行小組成員,多重身份影響,讓他對 於台灣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擁有更全面性的認知和體驗。

姜憲明2001年研究所畢業後,以自身所學「石雕藝術」運用於公領域公共 藝術徵件,多次獲得不錯的成績,同時將公領域製作的美學經驗,運用於私人 建案規劃也獲得建築商的青睞,可見石雕藝術的造形價值與本身質地細緻,加 上石材耐用易維護的特性,在於公眾空間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認為,花蓮縣政府從1997年每兩年定期舉辦的國際石雕藝術季,對於公 共藝術的發展趨勢具推廣和引導之效。那時也是國內公共藝術萌芽之際,石雕 季期間廣邀國際石雕家公開徵選、現場創作與石雕聯展,引起當時社會對於石 雕藝術的認識進而推廣,堪稱國內三大的藝術節活動,間接影響許多私人商業 空間及建案隨之仿效,讓大型石雕作品進駐商業空間,為社會添增人文氣息。

就經驗而言,如果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應具備三大重點,先是美感、二 是安全、再來是耐用。「我一定會要求造形藝術的美學,不好看的造形無法聚 焦,再好的材質或者富麗堂皇的創作理念都是白談。」姜憲明認為,公共藝術 必須先是造形美學力求精進,再來將公共性融入其中。二來,作品符合結構安 全、環境安全和形式安全;最後是耐用,越低維護、好保養。唯有三個基本條件都具備,進而詮釋作品的理念與民眾參與的價值。石雕的珍貴。在於輕易符 合以上三項優點。

近年來,石雕藝術推廣漸漸遇上窘境,從公共藝術主中漸漸屈居弱勢,原 石礦材高昂,取材不易,二次加工廠又少,製作工期長,粉塵污染噪音等因素 ,讓藝術家慢慢放棄對石雕的運用,進而大量不鏽鋼與金屬烤漆、動力機械、 影像多媒體和複合媒材的裝置藝術,成為公共藝術主流型態。

另一項課題是石雕種子教育的啟蒙受限,造成新一代石雕人才傳承的斷層 。年輕學子對石雕的印象是髒兮兮、粗重、工時長、材料工具昂貴,完成成品 尺寸小,不容易在公辦美展得大獎,成就感低。而且國內少子化現象,父母也 不願意讓孩子做這麼辛苦的工作,更別說當謀生的行業。

目前公共藝術作品以石雕形式展現越來越少,希望國內老中青石雕藝術工 作者繼續鍾於石雕創作,延續與傳承,都是文化教育單位和藝術家必須共同攜 手面對的難關。

公共藝術從誕生到現在已經二十年了,一路跌跌撞撞,汲取養分不斷成長。從 陌生到熟悉如今也該是一個大體檢的時機,公共藝術如果需在台灣永續經營,期許參與的藝術家、策展單位必須對執行的案子負起責任,並珍惜政府這項立 益良善的法令,為台灣留下更多好的公共財,讓更多民眾參與其中、享受其中 。   

公共藝術的蓬勃發展,讓更多藝術家從創作獲得生計與藝術創作延續的養 分,為社區打造豐富多樣性的藝術空間,為下一代孩子提供更方便輕閱讀的公 共藝術,並且期待某天這些藝術種子能夠發芽,綻放出不可思議的美好。


Tel:03-477-0269

Fax:03-497-0272

Add:327桃園市新屋區新生里中山路373號

E-mail:min6129@ms58.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