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俠侶

新屋農莊裡的石雕俠侶 - 姜憲明與陳麗杏 / 文:邱傑

走過桃園縣新屋鄉一條彎彎曲曲的田中路,路旁油菜花開,白千層參天夾 抱,這裡頭住著一對「石彫俠侶」──姜憲明,和他的太太陳麗杏。新屋鄉是 姜憲明的故鄉,現在,年紀輕輕,卻已抉然拋棄五光十色的外界繁華,回到家 鄉,潛心創作。

姜憲明出身書畫家庭,他的父親姜義凱是一位前輩級藝術家,他的兄弟姐 妹也都是畫家、插畫家,他除了受教於「父親老師」良多,也從富岡國中的曾 現澄老師,楊梅高中戴武光老師處學到更多的創作技法和紮實的根基,考入國 立藝專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唸藝專雕塑科,給了他從事三度空間藝術的創作 磨練,也給了他一個人生旅途上最美麗的禮物──他認識了同班同學陳麗杏, 兩人因石雕而結緣,最後還結為夫婦。

創作歷程和漫漫人生路上一路相互切磋,扶持,藝專那一段創作生涯,成 了小兩口最辛苦卻也最甜蜜的童話故事。藝專畢業後,兩人先後考入國立台南 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研究所期間兩人在石雕創作上也相繼嶄露頭角。

陳麗杏首先在一九九九年一場全世界三十餘國共一百五十位藝術家激烈角 逐中脫穎而出,獲選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國際創作營中華民國石彫家代表,接著,兩年後姜憲明以二十九歲年紀同樣獲選此項殊榮,兩人同時受到行政院觀 光局遴選為藝術外交大使,作品陳設於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市永久展出。

回到故鄉成立了工作室,沒有外界的干擾,兩人終日醉心於石雕創作,只有「老黑」等三條老狗陪伴,真正成了一對隱居於紅塵邊際的神彫俠侶。他 們的工作室座落於新屋鄉甲頭厝的偏僻鄉野,雖然沒有堅固美麗水泥房舍, 但從工作室的設計型態與結構規模看得出對石雕的專業與執著。

一位老師說,他每次從台北來到這個大大鐵皮屋建成的工作室,都會覺 得暫時拋開忙碌喧擾,享受著一分特有的悠閒鄉居生活及藝術氣息。而每當 兩口子創造出得意的作品,也都會喜悅的和他分享製作心得與創作理念,那 種因為創作而擁有的快樂與自信,真是令他感動極了。

對這對因創作而結合,而相知相守的石彫家來說,「心靈上的滿足」是 一路走來最大欣慰。姜憲明有一段話特別令人難忘,也道盡了藝術家的心境 :「藝術這條路沒有捷徑,更沒有實質的保障,它的價值在於不斷的創新與 挑戰,加上持之以恆的決心,作越多,機會越多。」努力,堅持,戰戰兢兢 的經營自己的每件作品,毫無間斷持續創作的累積,便是他們唯一謹守的工 作態度,他們比誰都清楚,藝術這條路對他們來說,就是毫無止境的追尋。

陳麗杏、姜憲明兩人十多年來「生」了將近三百個孩子──大約二、三 百件作品,每件作品,都有如懷胎十月的精心彫鑿。他們在海內外開過五次 個展、參加國內外聯展三十餘次、作品獲得國內外許多美術館、文化機構、 大學、畫廊、私人企業集團典藏。近年來在公共藝術領域上也一再獲得藝術 品設置案競圖首獎如:台灣大學醫學院會議中心、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教學大樓、國立體育學院、行政院原子能研究所…等, 在這些熱門紅火地區,都設置著來自僻遠鄉居的他們親手彫鑿的大型石雕藝術品。

提起這些成績,兩人的看法十分相近,他們認為畢竟也只是成績,而不 是成就,只是過程而不是結果,距離成就成果,額頭上還得再流出更多的汗汁,手掌上也還得磨出更多的老繭才能到達。還有許許多多想法與造形尚待開 究,要真正在石雕藝術旅程上發射更多的光與熱,要走的路子還長。

姜憲明的理性:「理性」它陳述了我對於現代造形藝術的認知。從就形體 的意念來說,在我個人一直在合理的範疇下成形,輸出美感的建立來自有持續 創作與經驗的累積,現階段創作屬於這些年來脈絡的延續與階段性的沈殿,作 品形體有別於以往,但從作品的處理線條手法及思考邏輯我可以自信告訴觀著 「合乎道理的形是我一直開發與研究的對象」。(文:姜憲明) 

陳麗杏的感性:「感性」的特質一直在我作品中可以尋得一些蛛絲馬跡, 創作是生活的意識表現,在心靈層次揮發並將情感融入創作,表達一種情緒關 係,作品是意識表現的物體,在作品中呈現有機性之生命力,同時女性「柔」 的特質也依稀的呈現於作品之中。感性上來說在「愛」與「被愛」之中懂得付 出與得到回饋都是一種幸福。幸福是一種情緒與感覺,在酸甜苦辣的生活中透 露出一絲微笑,是幸福。創作,則是我生活中微笑的一部份,而每當作品從空 白到完成,就像一片烏雲都天空漸漸透出一線曙光、漸漸明亮、直到晴空萬里 、微風吹徐萬物生機,這正是我要傳達的理念,藉由作品的展現,傳達創作過 程的喜悅與對生命的感動。(文:陳麗杏)  


Tel:03-477-0269

Fax:03-497-0272

Add:327桃園市新屋區新生里中山路373號

E-mail:min6129@ms58.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