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虛為實的反向理路

轉虛為實的反向理路 - 談姜憲明的石雕藝術 / 撰文:莊秀玲

相較於「由實轉虛」的西方抽象思維,姜憲明的石雕藝術所呈現的卻是東方意味下,「轉虛為實」的反向理路。

在虛實的辯證中,中國易經講得最是貼切,在以觀察自然規律的意象符號中,尤以「中孚卦」最能透析自然界中的虛實變化,在它的卦相中間第三、第四爻的陰爻,其中所呈現的虛空,便是一涵宏、承載、發展的可能意涵,從無到有、虛到實的過程中,就是這「虛空」使一切成為可能,它所蘊藏的正是自然界中無限的生機與希望,東方文化的深層智慧便在於此。

西方的抽象思維,是對真實的物體,予以簡化或化約,具有去除、淨化的意思,是一種由實轉虛的過程,不以完整俱足為意,而是去蕪存菁地,只以最高的、抽象的概念為欲求,雖然拋棄了雜質,卻也容易失去體驗偶然的、紛擾的真實世界的機會。

在轉虛為實的反向理路中,姜憲明試圖從一個飽滿的有機實體中,去窺視自然的生機與內涵真諦。如1999年的《內在世界》、《果盈》等,以開剖的形式,隱現了物體的內在真實,在半掩中讓觀者去揣想另外那不可見的質地,就在此種想像的延伸中,蔓延出圓滿而充實的喜悅與信心,這是東方文化的特質,也是作品的企圖。在由虛轉實的思維脈絡中,以一種「真實」觀念的落定,來永恆彰顯自然的「實在」。

在轉虛為實的反向理路中,姜憲明亦喜歡將只存在於觀念中的物理現象(虛),落實在具三度空間的雕塑造型中(實)。如1999年的《泉》、2000年的《潺》等,他嘗試將觀念中的矩、圓概念,結合有機的自然流體造型,將理性思維下的張力、引力、重力等,此種看不見的自然現象,雕琢出來,在簡單而純淨的造型語彙中,也透露了自然與人文世界的相互照應。而2000年的《掙脫》,以飽滿的枕頭纏上繩索的造形,讓張力鬆弛在繩索斷裂的片刻間,簡潔地流露出自然界中無限的活力。此種「將行而未果」的姿態,以不失美感地呈現出一種滿溢的趣味性,也是姜憲明石雕的特色之一。

在材質上,姜憲明喜歡將生冷、僵硬的石材轉化為柔軟的調性。這一方面來自於他以自然為創作靈感的來源,以有機物為造型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在於作為藝術家、一個生活於大地的人,他本性上的質樸與純真。所以,當遊走於他的作品裡,總是可以照見東方文化裡簡單而又深刻的思維真諦。


Tel:03-477-0269

Fax:03-497-0272

Add:327桃園市新屋區新生里中山路373號

E-mail:min6129@ms58.hinet.net